人們在滑雪場滑雪時,經常可以看見雪道兩邊吹風筒狀或桿狀的器械。這些器械就是人工造雪機,負擔著為滑雪場造雪的重任。
對于一個雪場而言,雪質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體驗,冬季營運時間長短也直接影響著雪場的收支。
中國的絕大多數滑雪場都依賴人工造雪,隨著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越來越高,雪場對造雪設備的需求也愈發迫切。
據統計,2015年中國市場上的造雪設備出貨量為700臺,2016年1180臺,目前國內人工造雪機的總數達到5180臺。
在雪季到來前,雪場的造雪團隊要和時間賽跑,和溫度博弈,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造出最多的雪,讓雪場盡可能早得開業。
梅花山滑雪場工人檢查造雪設備
由于造雪會產生大量的水力,電力和人力成本,人工造雪機的每一次開啟都是非常昂貴的,但它也能帶來了豐厚的利潤。
除了能夠能夠顯著地增加顧客的滑雪體驗,在整個滑雪季中提供足夠的雪量,機器造雪也易于在較長時間內保證雪的質量不變,并且比自然雪更適于抵抗升華及來自光源的熱量的影響。
通常1噸水可以造兩立方米的雪,而一臺造雪設備每小時用水量約為十五六噸。人工造雪后,絕大多數會通過空氣蒸發或滲透地下,這部分水無法回收再利用。
滑雪場云集的北京市郊和崇禮縣一直面臨著缺水的問題。北京市每年水缺口達15億立方,而崇禮的滑雪場的用水大量來自縣城的地下水或購買的商業用水。
熱門資訊